王慶國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在著名中醫專家劉渡舟教授指導下完成碩士、博士學業,198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為我國首批中醫基礎專業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生導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兩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系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中醫臟象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兼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委員、中藥品種保護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生物學部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博士學術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醫師協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臨床版)》副主編。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首屆百名杰出青年中醫稱號獲得者。
博士畢業后留校工作,先后主持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部局級以上課題與國際合作課題十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中華中醫藥學會著作獎1項,北京市教育成果獎三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研究、經方治療常見病疑難病的研究、經方配伍規律與作用機理的研究。臨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風濕類疾病見長。主編與參編著作、教材30余部,發表論文300余篇。
記者:
王校長,您好,您從事肝臟象理論研究多年,并且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對“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臟象理論”進行研究,請問肝臟象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如何?哪些古籍對肝臟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王校長:
影響肝臟象理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臨床經驗的理論提升需求、新知識與新方法吸收等,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為肝臟象理論發展提供了內容與方法的支撐。從理論構建方法分析,肝臟象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與陰陽五行學說發展同步。第一個時期是漢唐時期,陰陽、五行均為元氣、精氣,臟為庫藏,肝臟由少陽、木氣化生,功能為儲藏少陽、木氣,生化筋、爪、目、淚等由少陽、木氣構成的器官與物質以及對抗外來邪氣。代表醫籍,如《黃帝內經》(后簡稱《內經》),系現存論述中醫理論最早的醫籍,也是肝臟象理論的起源;《黃帝內經太素》,唐初楊上善所著,是現存最早的《內經》版本,發展《內經》以來的五神臟理論,以隋唐儒、釋、道三家哲學論證,認為肝的核心功能為舍魂,將“肝藏血,血舍魂”釋為“血藏于肝以舍魂”。隋代《巢氏諸病源候論》,系統整理“肝病候”,首論肝臟象理論基本內容,次論病候、診斷、治療;對后世影響甚大,其后的《千金方》《外臺秘要》及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均以其為病癥提綱。
第二個時期,宋明及清代中早期,陰陽是氣、五行是質,生于太極、化生萬物;肝氣轉為厥陰風木之氣而內寄相火,化生氣血、陰陽。宋代五運六氣學說的推廣,在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將《內經》中肝藏少陽之氣,轉為肝氣即厥陰風木之氣。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論》以《太極圖說》論證相火,認為肝內寄相火、為陽主動;此說重構腎藏精理論,認為對于男子精液而言,腎為陰主靜、肝中內寄相火主動,提出“司封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啟發后世創立肝主疏泄理論。明代張景岳《類經》以體象理論重新定義了臟象:“象,形象也。臟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臟象。”臟不再只是庫藏,而是在外之象的內在的體、性和理;又論命門學說,構建命門中含先天水火、各臟腑中生化后天氣血的人體模式。此后,肝為厥陰風木、內寄相火而內含氣血陰陽,相火疏泄的對象從男子精液擴展到水液、經水、二便,及至清代《臨證指南醫案》疏泄脾胃等。
第三個時期,從清末到當代,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陰陽、五行是事物與現象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決定其功能特點,故肝屬木主疏泄;又陰陽互根,故肝主藏血。明代命門說代替相火說,而清代晚期元氣說替代命門學說。命門藏先天水火,諸臟化生后天的人體模式逐漸流行。臟的功能即臟氣的功能,可分為陰陽,化為水火、氣血,由水火、氣血完成,其異常亦可通過調整其氣血、水火、陰陽完成。如清末王泰林《西溪書屋夜話錄》:“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然內風多從火出,氣有余便是火。”三者之中的演變關系中不再采用厥陰風木及相火說。民國時期,惲鐵樵《群經見智錄》提出“中醫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論,為中醫學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由此,臟腑“氣化”說及臟腑氣機理論得到大的發展。當代中國哲學將陰陽五行定義為對事物與現象本質屬性的概括,而非具體事物;陰陽之間、五行之間的關系,只是分析原則或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律。肝臟五行屬木,木曰曲直,舒展暢達是肝氣的特性,故而197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主疏泄”為肝臟的首要功能;又陰陽互根,氣根于血,故藏血是肝第二功能。
總之,不同時期的陰陽五行說構建臟象理論,規定臟的含義及肝臟的功能,肝臟象理論與時偕行,處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
記者:
王校長,經過您和您的團隊多年研究,肝臟象理論的內涵是什么?其結構和學術特點為何?
王校長:
當代肝臟象理論系采用當代陰陽五行學說,整合新的醫學、哲學知識,將廣泛的肝臟疾病的臨床實踐進行理論提升而形成。其內容以“肝藏血主疏泄”為核心。1)肝主疏泄是由當代五行學說中木的特性推斷的肝的首要功能。陰陽五行學說,當代的定義,陰陽五行均為屬性,而非具體事物;陰陽之間、五行之間關系,只是分析原則或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律,而非事物具體變化過程。五行是五種事物特性,五臟便是各行特性生命現象的本質,這是各臟的首要功能。如肝屬木,木曰曲直,故疏暢條達的木的特性表現為肝的功能,就是肝主疏泄。2)陰陽,為一分為二的分析工具。可以具體化為結構與功能、物質與功能、本質與現象,以及中國古代哲學之形與氣、體與用、體與象等多種二分的關系。表現在臟象學說上,每一臟具有特定功能的同時,需要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肝藏血即是為肝主疏泄的物質基礎。3)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關系,一般用肝體陰用陽來概括。這里的體、用指氣、血。肝主疏泄是肝氣疏暢全身氣機,以確保其他臟器氣機正常、通暢而不郁滯的功能。其實質是氣的生命動力在臟腑功能上的體現。氣機的升降出入是生命物質的基本運動形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每一個臟腑都有各自的氣機運動,為各自的功能提供基本的動力;各臟腑相互依賴、相互支撐,構成人體整體的氣機正常運動。所有功能都需要一臟為主、他臟支撐完成。如《素問》“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即保障氣的正常出入人體,首先是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正常,其次,還需要其他臟腑功能的支撐。肝主疏泄,一方面需要其他臟腑功能支撐,如心火溫煦、腎水滋養、脾土敦敷、肺氣肅降,另一方面也為他臟功能提供支撐。肝主疏泄的功能,從氣機角度分析,即是通過疏泄全身氣機,以疏泄心氣而暢達情志,疏泄脾胃以促進運化,疏泄肺氣以促進宣降,疏泄腎精以完成生殖功能。
記者:
王校長,肝臟象理論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何種方法來進行梳理?如何平衡古代文獻和現代科學的關系?
王校長:
梳理古代文獻,似易實難。長期以來,出于臨床實用的目的而進行的中醫學某個概念、理論或治法、方藥的專題史或學術源流研究,普遍存在以今釋古的問題。只有擺脫當代中醫理論的干擾,才能發現古代文獻原本的含義,才能構建一個有助于當代中醫理論研究的學術史。為此,我們借鑒了法國思想體系史家創建的知識考古學。這個方法將文獻類比為“沉寂無聲”的文物,話語分析即類似考古學分析,透過文物之間位置關系以恢復歷史原貌,透過在不同歷史時期話語范圍內分析陳述之間的外在的關系,以恢復、重構歷史原本的思想與知識體系。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可以盡可能地排除后世理論對前代理論的干擾,防止以今釋古。我們在研究中,通過對疏泄動力與對象的考察,發現《內經》中沒有肝主疏泄理論,朱震亨“司疏泄者肝也”指的是相火對男子精液的疏泄,而當代中醫肝主疏泄理論是肝氣對氣機的疏泄,并藉由氣機疏泄全身的氣血、水液、情志等物質或功能的正常運行。這個方法,可以很清楚地展示一個概念或理論演變的過程。
記者:
王校長,肝臟象理論的研究和中醫藥理論的發展有何聯系?其現代科學基礎是什么?肝臟象理論如何構建符合當代科學水平的理論體系?
王校長:
肝臟象理論的研究屬于中醫藥理論發展的一部分,借鑒、并為其他中醫理論研究提供知識與方法的支撐。以現代科學的視角、采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揭示肝臟象理論的科學實質與物質基礎,這本身就是在將肝臟象理論構建為符合當代科學水平的理論體系。項目的研究結果,肝主疏泄功能中肝氣保障全身氣機暢達、不郁滯的作用,與應激(慢性、心理性)條件下的機體調控能力相關,體現在1個中樞(情感中樞)3個軸(腦血管軸、腦腸軸、腦性腺軸)的特定功能區域,特異性傳導通路,特征性指標;肝主藏血與血量調節(包括肝、脾、腸系膜微循環系統)、血質調控(血糖、血脂、血紅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因子)密切相關;疏泄是外在調控,藏血是內在物質基礎,二者有共同的中樞、相關的特異性指標。
記者:
王校長,肝臟象理論研究的新模式是怎樣的?如何將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于臨床?
王校長:
這個項目的研究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是以學術發展史為基礎進行肝臟象理論結構及其形成規律研究。學術發展史研究并不是以肝臟象理論的當代結構為基礎去考察分析歷代文獻,簡單構建當代肝臟象理論的線性發展史,從而證明其合理性。這種方法必然導致學術爭議。在新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中探求其產生的知識、方法與實踐的需求與支撐,才能描述出一個伴隨中國醫學及整個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肝臟象理論發展歷史,澄清理論爭議,明確當代肝臟象理論的性質與結構特點,為其臨床效驗機制及科學實質研究提供明確的方向。二是以臨床效驗機制為基礎進行肝臟象理論實質與肝病的臨床判別模式研究。以肝疏泄異常的典型疾病如腸易激綜合癥、高血壓病、抑郁癥以及肝硬化等為切入點,從宏觀整體、局部及微觀指標等三個層次設計臨床觀察方案,初步建立了這些疾病的肝主疏泄藏血功能異常狀態(證候要素)的判別模式,為闡釋其科學內涵提供一定依據。三是以方證互驗為基本方法進行肝臟象科學實質的實驗研究。通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構建及方劑反證,從動物實驗的角度,通過對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異常狀態相關的動物模型研究,揭示肝藏血主疏泄的共性機制,闡釋項目假說中肝藏血主疏泄生物網絡關鍵通路及分子網絡的科學內涵。
總之,本次肝臟象理論研究的三個創新點可以概括為:一是以學術發展史為基礎,研究理論結構、闡釋理論內涵;二是以宏觀整體、局部及微觀指標三個層面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從肝論治的效應與機制;三是從生理與病理兩個緯度,借助人體觀察與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及方劑義叉反證系統研究的方法,從整體、器官、細胞、基因、分子等多個層面展開,以揭示肝藏血主疏泄的基本科學內涵。
毋庸置疑,現代中醫臨床環境,中西醫并存,相互支撐。這項肝臟象理論研究以廣泛的臨床研究為基礎,研究的目的雖然是肝臟象理論的實質與從肝論治疾病的效應機制,但是,從宏觀整體、局部及微觀指標等三個層次設計的臨床研究方案,為驗證中醫從肝論治的科學性與正確性,為揭示從肝論治的效應機制都提供了很好的現代科研研究的依據。本次研究初步建立了以上幾種疾病的肝主疏泄藏血功能異常狀態(證候要素)的判別模式,揭示了多種養血疏肝方藥治療以上幾種疾病的現代機制,因而,這項研究本身不僅是對中醫臨床研究模式的探索,其間產生的多項成果也將為以上幾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為明確的研究方案、更加正確的治則治法,更加有效的治療方藥。尤其需要說明的理,以上的幾種疾病,多是與心身醫學相關的疾病,在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加大,身心相關疾病大幅增加的當代,本項研究的成果更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與社會意義。
綜上,本項目的研究,可以說既系統考查了歷史、總結了發展規律,又充分借助了現代科學的技術與方法;既以臨床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又充分照顧到了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需要。遙承傳統,緊接現代,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通約。個人認為,該項研究的成果,不僅對此項目本身以及肝臟象理論的發展以及與肝之疏泄、肝藏血失常相關的疾病的臨床診療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整個中醫臟象理論以及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示范價值。
(文章來源:世界中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