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我國名貴中藥材,由于市場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資源逐漸匱乏,人工栽培成為解決天麻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地處漢江源頭、秦巴腹地的漢中寧強縣是我國西天麻的道地產區。但是近年來,天麻老產區出現了栽培種和菌種退化、產量和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漢羌麻”實踐團隊,在延安精神和徐錦堂意志的感召下,心系漢中天麻產區,用所學專業知識助力秦巴中藥材產業振興和藥農致富,做鄉村振興的接力人。
團隊由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授、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孫志蓉擔任指導教師。自2018年以來,團隊50余人次先后前往陜西寧強縣,與縣政府部門、合作社、協會、企業對接,深入開展實踐活動,足跡踏遍寧強縣的18個鎮辦,此外還對漢中其他縣以及云南、貴州、四川、湖北、安徽的天麻產區進行了調查采樣及技術服務。團隊通過完成寧強天麻全產業鏈現狀摸底調查,找到了制約天麻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并與縣里一道恢復了天麻研究所,建立了天麻專家工作站,為實現寧強縣天麻產業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通過實地調研與田間試驗,漢羌麻團隊幫助當地設計了天麻種質資源保育區和資源圃,通過鑒定和篩選研究,挖掘寧強天麻的特色和優勢,初步選育出天麻良種,打造了羌烏1588品牌;基于形性、抗性及拌栽效果篩選出優良蜜環菌菌株3株,建立了蜜環菌質量評價方法;創新提出天麻復壯技術、無沙栽培技術、河沙重復利用及木棒短截利用技術,新申請發明專利2項,撰寫完成《寧強天麻生產標準綜合體》;對縣域不同生境條件進行調查采樣分析,完成寧強縣天麻生態適宜性、品質、產地和生產區劃;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為實現寧強天麻生產的道地化、良種化、規范化及生態化提供了保障。在中藥學院王停教授、孫志蓉教授和郝巨輝老師的指導下,漢羌麻團隊對天麻加工工藝與品質進行了深度研究,協助縣里開發天麻產品10余種,新申請專利2項,完善和延伸了寧強天麻產業鏈。漢羌麻團隊的助農事跡被人民日報經濟周刊、新華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等進行報道,2020年獲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2021年和2022年獲第七屆、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北京賽區二等獎和一等獎,2021年獲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三等獎,2022年獲“青創北京”2022“挑戰杯”三等獎。
團隊成員表示,在做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天麻的培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獲得的每一份收成都融合了藥農對環境條件因勢利導的智慧和科研工作者辛勤的付出,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心系百姓、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獻身精神永遠感召著我們,我們希望能影響并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讓奮斗的青春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