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4月30日第5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論《內經》對宗氣的認識,全文如下:
論《內經》對宗氣的認識
臟腑功能的正常,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宗氣即為保證人體臟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內經》的《靈樞·邪客》、《靈樞·五味》、《靈樞·海論》等篇中均有論述,被后世諸多醫家所重視。
宗氣的形成和人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有關。《靈樞·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靈樞·五味》亦云:“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說明宗氣是人體一身之大氣,其來源于水谷,通過呼吸出入,納入自然界的清氣,由水谷之氣合于自然清氣而成,故生成于脾肺。《靈樞·邪客》又云:“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表明了宗氣的分布及功能。宗氣聚集于胸中,上出于喉嚨,具有貫通心脈,推動氣血運行,推動肺臟,助益呼吸功能的作用。此外,宗氣走息道以形成聲音,司呼吸以維持氣血清濁交換,貫心脈以推動營血運行,故臨床診治發聲病證,如聲音嘶啞;呼吸病證,如咳喘、氣短;血脈病證,如血脈運行遲緩、血脈滯澀等病癥,多從調治宗氣入手,實則瀉邪以暢宗氣,虛則補益脾肺之氣。《靈樞·海論》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以自然界東西南北四海為比喻,來說明胃、沖脈、膻中、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并稱之為人之四海,其所云:“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說明膻中為氣海,其輸上在啞門穴與大椎穴,前在于人迎。《靈樞·海論》同時指出人體四海作用正常,可維持人體的生命;如果四海作用反常,就容易敗亡。懂得調養四海的,就有利于健康;不知道調養四海的,就有害于健康,即“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而后還總結了氣海有余不足的表現: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與肺氣不足有關。正因為四海是人體精氣匯聚之處,其有余為邪氣壅滯,不足則是精氣虛弱,而其臨床表現與相關臟腑有密切關系,則氣海有余、不足與肺氣虛實相關。
后世醫家根據《內經》中有關“胸中大氣”的論述結合自身的體會,多有進一步地發揮。喻昌所倡“大氣論”認為“胸中大氣”主司全身諸氣,在其代表著作《醫門法律》中提出“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節節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為之主持”,可見“胸中大氣”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明確提出“胸中為生死第一關”。喻氏指出“可見太虛寥廓而其氣充周磅因礴,足以包舉地之積形而四虛無著,然后寒、暑、燥、濕、風、火之氣,六入地中而生其化。設非大氣足以苞地于無外,地之震崩墜陷,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處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亦然,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喻氏以天人相應整體觀為指導,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由《內經》太虛大氣之論引申發揮為人體“大氣論”。喻氏所謂的大氣是特指胸中大氣,其特征無名無狀,無道路無分布,即“必如太虛中,空洞?^穆,無可名象,包舉地形,永奠厥中,始為大氣”,并其認為胸中大氣與宗氣是不同的,“或謂大氣即宗氣之別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經脈,奉之為尊主也。詎知宗氣與營氣、衛氣,分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氣,而非空洞無著之比矣。”即胸中大氣無名無狀,無道路無分布,而宗氣則與營、衛分為三遂,與大氣不符。喻氏在《醫門法律》中還列舉了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論“胸痹心痛短氣”等證,運用“胸中大氣”理論來說明其治療法則,正如“其治胸痹心痛諸方,率以薤白白酒為君,亦通陽之義也”,使得“胸中大氣一轉,其久病駁劣之氣始散”。
而張錫純在深研《內經》及前世諸多醫家論述的基礎上,提出大氣即為宗氣,張氏指出,“大氣積于胸中,為后天全身之楨干,《內經》所謂宗氣者也。”其認為“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即胸中大氣以人體先天之氣為基礎,以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氣為補充,在胸中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而成。張氏之所以如此認為,在他的代表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大氣詮》篇給出了解釋,他認為《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既點明了大氣即為宗氣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了大氣的重要作用,其云“虛里之絡,即胃輸水谷之氣于胸中,以養大氣之道路。而其貫膈絡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為動脈。是此動脈,當為大氣之余波,而曰宗氣者,是宗氣即大氣,為其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其絡所以名虛里者,因其貫膈絡肺游行于胸中空虛之處也。”意即大氣統攝全身氣血,維持心脈搏動,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又因“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故若出現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則無力鼓動肺臟開合,致使呼吸頓停,心脈搏動停止,有可能出現《靈樞·五色》所云“人無病卒死”之證。張氏深感大氣下陷之證被當時的醫生所不識,出現誤治,因此自制升陷湯一方,載于《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全方由生黃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組成,在臨床實踐中,還常根據兼癥之不同而有所加減,化裁后引申出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等。在治法上多采用補虛斂氣、培元固脫、溫補回陽、解郁活血、滋陰清胃等,書中所載數則醫案論治精詳,其中所載一病案云:開原史姓女子,在奉天女子師范學校讀書。陡然腹中作疼,呻吟不止。其脈沉而微弱。疑系氣血凝滯,少投以理氣之品,其疼益劇,且覺下墜,呼吸短氣。恍悟其腹中疼痛原系大氣下陷,誤理其氣則下陷益甚,故疼加劇也。急投以升陷湯,一劑即愈。該病案療效明確,是為運用大氣論指導臨床實踐的明證。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