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5月4日第5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營衛運行是睡眠機樞》,全文如下:
營衛運行是睡眠機樞
《內經》認為營衛之氣的陰陽出入、循環運行,是睡眠的機樞所在,營衛運行出入陰陽之分,是魂魄離合的前提。衛氣出于陽而寤,魂魄相合而隨神外張,若其離也,即病幻覺、神志失常;衛氣入于陰而寐,魂魄亦相合而隨神內斂,若其離也,即魂不守舍而夢,亦有魄失所主而睡行者。營衛運行是睡眠的機樞所在,體現在人之營衛循環往復運行與晝夜交替周期相應。《內經》有關營衛之氣的運行和會合,除《靈樞·營衛生會》外,尚有《靈樞·營氣》、《靈樞·五十營》、《靈樞·衛氣》、《靈樞·衛氣行》等多篇有載,其說法總結如下。
關于營氣的運行。營氣運行的主體路線是循十二經脈之順序運行,始于肺,終于肝,復還于肺。其支別的路線則是從足厥陰別出,循督脈,過任脈,復入于手太陰經,即“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關于衛氣的運行。《內經》關于衛氣運行的記載,散見于多篇之中。由于衛氣為水谷之悍氣,不受脈道的約束,所以其運行路線呈現多樣化特征。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二者并行。如《靈樞·衛氣》所載:“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二是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述,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各二十五度。三是衛行脈外,散行于肌肉、皮膚、胸腹、臟腑,如《靈樞·邪客》所云:“衛氣者,出其悍氣之?G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此三種途徑,第一種為基本方式,第二、第三種為調節方式,體現了衛氣 分布廣泛、運行迅速,應激能力強的特點,是完成溫煦、衛外等功能的前提和基礎。
關于營衛的會合。營衛的會合可分為營氣自會、衛氣自會、營衛交會。營氣自會指營氣的運行始于手太陰,終于足厥陰,而復會于手太陰。營氣運行一周在手太陰相會一次,一晝夜相會五十次。衛氣自會指衛氣晝行于陽,在足太陽會;夜行于陰,在足少陰會。由于足太陽與足少陰互為表里,故每次運行均經歷少陰,所以《靈樞·邪客》云:“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營衛交會,其一是指營衛脈內外交會。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在運行中二氣相互感應、貫通、交會;其二是指營衛運行五十周次后有一次大的會合,稱為大會。《內經》認為營衛大會是在各自運行五十周之后,于夜半子時而會合于手太陰。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嗜睡等病癥,《內經》稱為“目不瞑”、“不得臥”、“不得眠”、“多臥”。關于《內經》營衛失常與睡眠障礙,分析其病機不外以下二方面。
一是營衛運行失常。《靈樞·邪客》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行于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不瞑。”可見外邪侵犯,導致衛氣運行不能順利入于陰分,形成夜晚衛強營弱的病理狀態,夜晚陽盛,精神亢奮,故不眠。而多臥則是由于衛氣久留于陰分,不能出于陽,導致衛氣白天不能完全行于陽分所致,《靈樞·大惑論》云:“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澀,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素問·逆調論》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論述,雖為闡述胃陽明氣逆有喘不能安臥而立,胃陽明之氣逆,營衛之運行則會受到影響。由上衛氣晝夜運行圖可以看出,衛氣由陽入陰的最后經脈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而由陰出陽的最后經脈是足太陰脾經,因此提倡對失眠多臥均應緊緊抓住脾胃調治。后世醫家延伸其涵義,認為營衛之產生皆與脾胃有關,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均可導致脾胃功能障礙,營衛運行失常,導致晝不精夜不瞑。
二是營衛虛衰。營衛之氣衰少,氣血陰陽相對平衡失調,神志不寧也是發生不寐的基本病機。營衛二氣有規律的運行,在人體表現為節律性的寤寐交替。由于衛氣有振奮神氣的作用,所以當衛氣行于陽分時,人的精力旺盛,當衛氣行于陰分時則表現為精神困倦,而能目瞑安睡。如少壯之人氣血盛,營衛運行如常,能晝精夜寐;老衰之體氣血衰,營氣衰少而衛氣乘虛內爭,營衛失和,故晝不精,夜不寐。后世醫家贊同此觀點,并有諸多論述,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大病后不得眠候》云:“大病之后,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于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張氏醫通·不得臥》也有“不寐有二,有病后虛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的論述。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失眠之病,在養心安神等法之外,調節營衛之行,使氣血流暢充盛,為其重要途徑,張仲景《金匱要略》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目眩等,后世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就宗于此。
另外,由于脾胃之氣可以轉樞營衛之氣的運行,故臨床失眠之證,常可通過調理脾胃而獲效。《靈樞·邪客》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失眠證系因邪客五臟,導致衛氣不能入于里所致,治療用半夏秫米湯。半夏湯系半夏、秫米組成,二者均入脾胃之經,善化痰濕之滯,而調暢脾胃之氣,從而轉樞衛氣的運行而起到治療失眠的作用。后世歷代醫家治療失眠證,多取法于此,如張仲景設酸棗仁湯治療虛煩不眠,所用茯苓、甘草;《本事方》以鱉甲丸治療膽虛不寐,含黨參、黃芪;《千金要方》溫膽湯治療痰熱不眠,組方用二陳加竹茹、枳實;吳鞠通用黃連阿膠湯治療“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方中用雞子黃,等等,皆體現了通過調理脾胃,暢達衛氣治療失眠的機理。
筆者在臨床中常用二陳湯加減從調暢脾胃之氣入手論治失眠癥,療效肯定。張某,女,41歲,2011年4月10日診治。主訴失眠伴心悸、氣短3個月。現癥見:失眠,每晚能睡3~4小時,多夢,心悸氣短,面色晦暗,每天傍晚18點~19點間無誘因即感到恐懼,不敢獨自出門,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大小便可,食欲不振。舌淡暗苔薄白,脈滑數。此屬痰濕阻滯中焦陽明而致失眠,治以調暢脾胃,化痰解郁,予二陳湯加減:清半夏10克,青陳皮各6克,茯神10克,枳實10克,竹茹8克,石菖蒲12克,桂枝10克,遠志10克,丹參12克,雞血藤12克,炙甘草10克,黃芩12克,生龍齒25克。二診:服7劑后,睡眠明顯改善,情緒可自控。守方繼服7劑,諸癥明顯減輕。全方陳皮、半夏之力強于半夏秫米湯中的半夏一味,枳實、竹茹之力亦強于上方中的秫米,仿半夏秫米湯之義,化痰濕之滯,而調暢脾胃之氣,是謂藥證相合。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