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2月22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因勢利導,全文如下:
《內經》論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原本是中國古代兵法的術語,《內經》首先將其作為一種基本治療原則引入到中醫藥學領域。《內經》中的原文雖未直接點明“因勢利導”一語,但其精神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素問·瘧論》等多篇文獻所論的治療法則和具體治法中均有所體現,具體內容如下。
源起
“因勢利導”原本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云:“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反映了古代兵法中交戰必先爭奪主動權的戰略思想,即掌握、順應事態發展的自然趨勢,加以引導推動,同時規避風險,以取得最后的勝利。《內經》有感于此,將其引入中醫治療思想當中,所謂“因勢利導”即根據正邪交爭的自然發展趨勢,培正祛邪,以控制病情病勢之變化,重在一個“順”字。
古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活動中,觀察天地陰陽的變化,運用辨證思維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事物本質,提出“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的論治思想,明確中醫藥的治療要從整體、運動、功能的角度進行宏觀、綜合的調節施治,而“因勢利導”治療原則正是此論治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總體來說,“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實為借鑒先秦兵家作戰理論,在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去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從而采取相應治療手段的概括與規范,這同時也體現了《內經》容納百家成書的特點。
主要內容
綜《內經》相關篇章所述,“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順病邪性質和部位而治。《靈樞·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根據不同病邪所造成的“勢”,尤其是以實邪為主的病證,應根據邪氣所在部位和性質而采取相應措施,使之從最簡捷的途徑,以最快的速度排出體外,以免病邪深入而過多的損傷正氣。隨其性而宣導之,就其近而驅除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說明因邪氣質輕,而用揚散之法,如風邪宣散之類;邪氣重濁,而用逐漸衰減之法,如濕邪可淡滲;邪在上焦者,因其在上之勢,發越而使之出,如涌吐;邪居下焦者,因其在下之勢,引而下出,如利尿、攻逐、導便、灌腸等;中脘痞滿者,則分消于內而瀉之,如瀉心湯類;邪在表、在皮,則因其在外之勢,而或用湯漬或用藥取汗,如發散風寒表邪。
二是順邪正盛衰而擇時治療。治療時須避過邪氣猖獗勢頭,而在其既衰之際擊之,尤其是對某些周期性發作的疾病,應在其未發病之前治療,因為這個階段的邪氣較弱,正氣相對旺盛,如《素問·瘧論》“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靈樞·逆順》“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即論此法。
三是根據人體正氣抗邪的趨勢,順勢引導,助益正氣。《內經》還有順應人體挽回病變之生理趨向,助勢引導的治法,也可以歸為這種治療法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散者收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氣虛宜掣引之”等。
臨床運用
《內經》“因勢利導”治療原則指導中醫學確立了不少具體治法,如汗吐下三法,而且還對歷代醫家臨證影響深遠。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運用了汗吐下諸法,設有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十棗湯、瓜蒂散等經典方劑并運用至今。張從正將汗吐下三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內服辛溫、辛涼、辛平等藥物均可開啟毛竅而發汗,或以辛溫藥煎湯洗浴或熏蒸。李東垣根據脾主升清,以防下陷,創制益氣升陽之法與諸方。吳鞠通在理論上頗多發揮,臨證應用中也得心應手,如在《溫病條辨》大承氣湯方論中云:“承氣者,承胃氣也。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若在無病時,本系自然下降,今為邪氣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氣,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藥力助之不可,故承氣湯通胃結,救胃陰。仍系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明確指出,大承氣湯旨在順應胃腑本欲下降之氣的趨勢,從而導邪外出。程國彭將汗吐下三法定以規范,謂有當汗不汗誤人者,皮毛受病當汗,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則病邪深入,亦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頭痛發汗如外感,然詳辨證實屬內傷元氣不足,或真陰虧損,或傷食,或寒痰厥逆、內外癰,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證,汗之則誤,亦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外感應汗而臍左右上下有動氣,或寸脈弱、尺脈微,或亡血家、瘡家、淋家等,汗之則誤等,以上種種,程氏示醫家應用汗法必通曉其邪正交爭于肌表,正氣不虛,有抗邪外出之勢,方可宣發。周學海認為機體生理本能有抗病復原之勢,提出醫者要順此勢加以引導,才能起沉疴。
茲舉一病案,以明經旨。王某,女,20歲,大學二年級學生。因失戀而抑郁失眠,因思念舊友,強迫性打電話與其聯系。對方說“刺激性”語言而抑郁越甚。為控制自己打電話,常以膠帶自纏雙手。抑郁日益加重,坐臥不安。服用抗抑郁藥而療效不顯,遂請王氏診治。就診時患者表情呆滯,胸中滿悶欲嘔,食欲不振,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證屬痰濁壅阻,氣機不暢。先擬涌吐濁邪,取瓜蒂散方義。甜瓜蒂5克,搗為末,以水煎取藥汁2克,每服約0.5克藥量。半小時后不吐則漸加藥量。備冷粥待用。患者服藥后20分鐘未吐,再服少許。隨即涌吐如食指樣痰涎4條,黏著不易扯斷。后又吐清水四五次。吐后感覺胸中暢快,但胃脘燒灼,腹部發熱,后背發涼。欲腹臥地板,背覆衣物。服冷粥一碗后灼熱略有緩解,只感疲憊無力,安然入睡。次日,患者感覺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轉輸氣機之劑調理。(《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
按:張仲景據“因勢利導”治療法則之“其高者因而越之”,“氣味……酸苦涌泄為陰”,創制瓜蒂散,以瓜蒂之苦、赤小豆之酸涌吐上焦有形之實邪。此法可用于精神疾患久治不愈者,得吐后可使疾病發生轉機,從而逐漸康復。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