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0月26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胸痛,全文如下:
《內經》論胸痛
胸痛指以胸中疼痛為主癥的一類病證,或某些疾病中的一個癥狀。胸為心肺之外廓,胸脅為肝膽經脈之所過,氣機升降之道路,腎之經脈從肺出絡于心,故胸痛多與心肺疾病、肝膽氣逆、腎氣虧虛等有關?!秲冉洝分卸嗥忌婕暗叫赝?,比如《素問·臟氣法時論》、《素問·舉痛論》、《靈樞·五邪》、《素問·脈解》等。
病因病機
《內經》認為,胸痛可因感受外邪,氣郁水結,氣滯寒凝等病因所引發,以氣滯血瘀為主,脹痛多屬氣滯,刺痛多屬血瘀。實證發病劇烈,虛證發病緩慢。
外感
《內經》認為,引發胸痛證的外感病因中以寒、熱多見。若素體陽虛者,則胸陽不振,陰寒之邪易乘虛而入,可致寒凝氣滯,寒邪最易傷陽,出現胸陽不展,血運不暢,進而痹阻胸陽發為胸痛;熱邪最易傷肺,熱邪蒸于肺,致肺熱壅盛,氣滯痰凝,發為胸痛之證。
內傷
《內經》認為,情志失調,可致肝郁氣滯,肝氣通于心氣,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可致胸痛;體虛勞倦久則傷腎,腎之經脈絡于心,腎氣衰微,腎陽虛衰則不能溫心陽,心陽不振則寒凝胸中致胸痛;水飲之邪是為陰邪,上犯心胸最易傷胸中之陽,氣機不利,故見胸痛。因此,胸痛的總體病機當為《金匱要略》所總結的“陽微陰弦”,單從脈象來看,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從病機來看,此處陽微是心陽不振,陽虛之象,陰弦為陰寒內盛之征。故胸中陽虛,陰寒之邪上乘,發為胸痛。
分類
心病胸痛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通。”此句言心經實證之癥狀。張介賓注曰:“此心經之實邪也。手少陰心脈,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其支者循胸出脅,上抵腋下,循??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又心與小腸為表里,小腸脈繞肩胛,交肩上,故為此諸證。”值得說明的是,心病胸痛可由手少陰心經經氣郁結,脈絡閉阻所致,亦可由心經氣血虛衰,不能濡潤血脈而成,因此,心病胸痛亦不完全為實證,臨床當加以辨別。以胸痛,兩脅脹痛,痛引肩胛及兩臂內側為臨床特點。
肺熱胸痛
《素問·刺熱》云:“肺熱病者……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張介賓注:“熱爭于肺,其變動則為喘為咳。肺者胸中之臟,背者胸中之府,故痛走胸膺及背,且不得太息也。”熱邪犯肺,肺熱壅盛,煉液為痰,痰熱壅滯,經氣不利,故為胸痛。加之肺宣降失司,肺氣不利,故不得太息。以前胸、后背皆痛,喘息氣短為臨床特點。
肝病胸痛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春脈太過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l滿。”吳??注曰:“肝之經脈上貫膈,布脅肋,注于肺,故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又下為兩脅?l痛也。”高世?蜃⒃唬?“肝脈不及,不能貫膈注肺,則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陽而轉樞,下則兩脅?l滿。”以上兩說均從經脈解,因肝脈經氣不利,氣滯故致胸痛引及兩脅及少腹。張志聰注曰:“春木之陽,生于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脅?l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于中也。”此乃從肝腎陰氣虛寒,生陽不足的角度進行解釋,亦可參。以胸痛引發背痛,延及兩脅、少腹皆痛為臨床特點。
腎病胸痛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腎病者……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王冰注:“腎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然腎氣既虛,心無所制,心氣熏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陽脈從項下行而至足,腎虛則太陽之氣不能盛行于足,故足冷而氣逆也;清謂氣清冷,厥謂氣逆也。以清冷氣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則神躁,故不樂也。”此注從經脈解,腎陽虛衰不能上溫于心則心陽不振,寒凝氣滯,故胸中痛。高世?蜃?:“腎氣虛微,心腎不交,則胸中痛;胸者心之宮城也,大腹屬坤土,小腹主升陽,生陽氣虛,不溫其土,故大腹小腹皆痛;陰寒盛,陽氣虛,故清厥。清厥,微冷厥逆也。心有所憶謂之意,心腎不和,故意不樂。”此注從腎、脾、心注,亦可參。以胸痛,下肢冷,腹痛,煩躁不樂為臨床特點。
水飲胸痛
《素問·脈解》云:“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張介賓注:“邪水之陰,非真陰也。陰邪在中,故為胸痛。陰盛則陽衰,故為少氣,少氣則氣短而喘矣。”水飲之邪上犯于心胸,胸陽不振,氣機升降失常,故發為胸痛。水氣犯肺,肺失宣降則少氣,甚或喘咳。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稱此為懸飲證。以胸痛、咳嗽、氣短喘息為臨床特點。
治療
《內經》對胸痛的治療原則以調氣血、通經脈為主。心病胸痛,針刺治療方面,張介賓認為“手少陰太陽,心與小腸脈也,當隨其虛實而取之。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瀉其實”。馬蒔強調“當取手少陰之經穴靈道,手太陽經穴陽谷,以心與小腸相表里也,實則瀉其有余,虛則補其不足耳”。方藥治療則根據心病胸痛的不同病機,分別采用相應的治法。如屬火邪熱結者,可選用小陷胸湯加減;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陽虛痰濁者,可選用苓桂術甘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肺熱胸痛,方藥治療可選用小陷胸湯酌加化痰之品。肝病胸痛,方藥治療可選用《醫宗金鑒》所載加味逍遙散加減。腎病胸痛,針刺治療方面,張介賓云“足太陰太陽為表里也,凡刺之道,自當虛補實瀉,然經絡有血,猶當先去血脈,而后平其有余不足焉”。馬蒔認為“當取足少陰之經穴復溜,足太陽之經穴昆侖,以出其血可也”。方藥治療腎病胸痛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水飲胸痛,方藥治療可選用十棗湯或葶藶大棗瀉肺湯之類。
茲舉一病案以明經旨。筆者曾診治一患者,女性,32歲。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數年,時發胸中悶痛,向左肩背及左臂內側放射,睡眠不安而多夢,睡夢中常因憋氣而驚醒,醒后需他人重拳捶擊胸背數下,胸悶始能緩解。兼見心煩、大便干。舌質暗苔薄白膩,脈弦細節律欠調。形體較肥胖。辨證:證屬心脈瘀阻,兼夾痰濕。治法:活血通脈,佐以行氣化痰之法。方藥:旋覆花湯加減方,主要藥物組成為茯苓、杏仁、生薏苡仁、茜草、紅花、旋覆花等。一周后復診,胸悶痛明顯減輕,發作次數亦減少,睡眠中偶有憋醒,已無需他人捶打便能自動緩解,大便已調,舌脈同前。仍用前方酌加丹參、浙貝。十日后三診,效果明顯,帶藥歸鄉,未再復診。
按:此案辨證論治遵循“心病者,胸中痛”之經旨,經過治療后顯效明確?;颊咭孕拿}瘀阻為主而兼夾痰濕,故用藥通暢經脈、活血祛瘀為主,選用旋覆花湯加減方,該方為導師王洪圖教授治療胸痛的常用方劑,是因該方具有活血通經、祛除痰濕的功效,可用治胸中悶痛,尤其善除“胸任重物”。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