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1月28日第六版刊登我校燕強、張其成的文章:《好之樂之 不知老之將至》,全文如下:
老中醫藥專家如何養生(上)
好之樂之 不知老之將至
燕強 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
名老中醫們的養生理念與實踐有著積極工作、淡泊名利、豁達大度、保養胃氣、節欲保精等共性。
筆者從2007年起,對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世的名老中醫進行了深入訪談,對已經去世的名老中醫進行了資料收集,并對他們的后人、學生進行了訪談。
研究名老中醫的生平、學術思想和養生理念對筆者來講仿佛是心靈的洗禮,他們高尚的境界令筆者欽佩,能和他們交流,哪怕僅僅閱讀他們留下的文字,筆者的心靈仿佛也得到了凈化。現將他們的養生理念和實踐總結如下:
奉獻畢生 樂在其中
老中醫藥專家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中醫臨床或學術有一股好之、樂之的鉆研精神,全心投入,樂在其中。
朱仁康在世時將自己的養生方法概括為“起得早,睡得好;不過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做點事,永不老”。朱老80多歲時尚堅持每周出兩次專家門診,陳蘇生堅持臨床診療工作一直到87歲高齡。國醫大師路志正現在仍舊擔任著繁重的科研和門診工作,薛崇成教授還每日堅持上班,馬繼興教授現在仍在撰寫《中國針灸史》一書。他人眼里的深奧、枯燥卻是他全部的樂趣所在。
老中醫們多年臨證,到了晚年,診療水平愈發出神入化,得心應手。臨床診病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患者信任老中醫們所開的方藥,這種信任對他們的心理是一個良性的刺激。年高之后,老中醫們大都著手總結自己多年的臨證經驗,以留給后人,為中醫做點貢獻。這種使命感,以及社會和他人對他們的需要、尊重和感激對個體生命是很好的精神支持,從而暢其胸懷,養其精神。臨床、讀書,活到老,學到老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已故的肖龍友是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可他每日仍是白日診病,夜間讀書。許多老中醫都是這樣,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
老中醫們的晚年雖然忙碌,但這種耗神和養神并不矛盾。一陰一陽謂之道,神要用方能養,只要適度,勿過用即可。清靜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是做而不執之意。
忘我境界 寵辱不驚
老中醫們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那種一心為公,忘我無我的境界令他們寵辱不驚、豁達大度。自然可養浩然正氣。這與那些修真之士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方式相比,是一種積極入世的養生之道,兩者的共性都在于達到了忘我無我的境界——養生的最高境界、生命的最高境界。“天之道,補不足,泄有余。”生命體完全開放,會與外界進行有益于自身的物質能量交換,也就是中醫講的養浩然正氣。
中醫理論認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導致各種疾病。仁慈寬厚者胸懷寬廣,高風亮節,不貪不淫,故能頤養天年。
這些老中醫都有著良好修養,溫和寬厚、正心誠意。一方面是由于他們都是飽學之士,且天性穎悟,由醫而悟道,境界高了,自然對于人世的紛爭、不平之事一笑了之。這有點類似古人所謂“六經注我”的情形,通過讀經,養浩然正氣,個體生命得到了升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諳醫理,知道七情內傷,損人尤甚,所以自己多有排解的緣故。
形神統一 健康長壽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所謂“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臟腑功能,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于最佳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上個世紀的中國,是動蕩不安的。先有內憂外患、戰亂,許多老中醫們飽經憂患,像肖龍友、沈仲圭;解放后又有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許多老中醫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如陳蘇生、馬繼興被劃為右派。陳蘇生被下放北京、新疆多年;馬繼興在文革中頭部被造反派打成重傷;程莘農被批斗,下放外地達6年之久,但在逆境中仍不忘為患者診病。他們在磨難面前都表現出了知識分子的寵辱不驚,豁達大度。這需要怎樣的胸懷修養才能做到呀!他們用生命演繹的故事把中國知識分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美德發揮到了極致,這樣的生命是多么堅忍不拔,燦爛動人!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