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日,高等學校醫學教材研究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第一次工作會議暨中醫藥AI課程與教材建設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教育部教材局、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相關領導,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社長侯衛偉,來自全國44所高等院校的校領導,以及基地學術委員會專家、聯盟理事單位代表、全國各中醫藥院校專家、中醫9年制學生代表、我校教師代表、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和媒體記者共300余人參加會議。校黨委書記王瑤琪,校長唐志書,黨委副書記張繼旺,副校長閆振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江平,副校長劉存志出席了會議。
本次會議以“數智領航,共創AI時代中醫藥課程教材新生態”為主題,聚焦中醫藥教育數字化轉型。2024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成功獲批高等學校醫學教材研究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作為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教材建設平臺,基地擬成立學術委員會,并成立中醫藥AI課程教材建設聯盟,構建學科-專業-課程-教材一體化體系,著力打造開放共享的智慧教育生態,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為廣大中醫藥院校師生搭建研討、溝通、交流的平臺,打造中醫藥教育質量共同體,推動新時代中醫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校黨委書記王瑤琪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大會是新時代醫學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科技賦能中醫藥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她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改變教育形態,也為中醫藥教學資源的智能化、個性化和國際化提供了全新路徑?!爸嗅t藥AI課程與教材建設聯盟”的成立,正是以科技之“新”賦能傳統之“根”的生動實踐。她強調,醫學教材建設和中醫藥AI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合作。希望基地和聯盟在教材研發中,注重融入AI技術應用、醫學倫理、全球健康等前沿內容,打造“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的課程體系,為新時代醫學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臺和發展空間。她呼吁,聯盟成員單位打破壁壘、開放資源,共建共享優質課程、實踐平臺和科研成果,推動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生態體系,助力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陳云龍在講話中對高等學校醫學教材研究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工作提出四點期望:一要堅持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立德樹人融入中醫藥教材建設,厚植文化自信與職業使命感,做好 AI 技術應用的價值觀引導;二要聚焦重點任務,構建中醫藥特色教材理論體系,更新學科前沿成果,推動教材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培育專業編寫隊伍;三要加強協同創新,整合政產學研資源,拓展國際合作,提升中醫藥教材國際影響力;四要強化示范引領,總結推廣經驗,引領全國中醫藥教材建設水平提升,為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在講話中指出,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革命的前沿陣地,更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要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教育部啟動實施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旨在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度融合,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治理、科學研究等應用場景,匯聚頭部高校和企業的創新力量,圍繞“學AI”“用AI”“創AI”“護AI”四個方面,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他希望各方能凝聚智慧、攜手共進,深化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打造智能教育新生態,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教育力量。
會中,高等學校醫學教材研究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舉行,經前日籌備會通過章程及人員名單,王琦院士擔任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唐志書校長擔任基地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基地的正式啟動,標志著未來專家團隊將擔綱醫學教材體系化建設與教育創新重任。
隨后,全國中醫藥 AI課程與教材建設聯盟啟動儀式舉行,來自全國中醫藥院校及相關單位的理事代表共同簽署共建協議,整合全國中醫藥教育資源,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作為會議重要環節,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10所高校、科大訊飛等兩家企業聯合開發的首個中藥學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專用大模型,“薪火中國藥” 智思體 1.0 版正式發布。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王琦院士以《需求引領,系統改革建設新時代的高質量中醫藥教材》為題作報告,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醫藥教材建設的背景與必要性、現存問題及整體改革思路。在改革實施路徑上,他提出,首先需構建權威科學的標準體系,為教材建設奠定制度基礎;其次要整合多元主體資源,組建 "產學研用" 深度融合的開發團隊,形成跨領域協同創新機制;同時著力建設國家級案例庫、題庫等教學資源平臺,打造立體化教材資源生態。
侯衛偉社長在《傳承、發展、創新——中醫藥行業規劃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報告中,圍繞中醫藥教材建設的核心路徑提出,一是堅守出版初心,以中醫藥出版 "國家隊" 根基,服務人才培養根本任務;二是緊扣時代需求,推進新形態數字教材建設,實現傳統內容與教育技術深度融合;三是聚焦改革創新,以數智化為驅動共建中醫藥 AI 教育新范式,推動教材從內容供給向能力培養、多元互動轉型,為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實踐路徑。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基地主任、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唐志書作題為《創新?堅持?融合——AI 賦能中醫藥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報告以"時代經緯—深耕篤行—遠景擘畫"為邏輯主線,構建起從戰略謀劃到實踐落地的完整閉環,從三方面系統闡述建設路徑,一是明確戰略與使命,緊扣數字化發展戰略,構建“行業需求-教育政策-技術賦能”協同機制,推動學科體系重構與課程教材生態創新,打造AI賦能的中醫藥教育新形態。二是聚焦實踐與探索,通過構建“五維一體”綜合改革體系,在課程、教法、教材改革中堅持 “破立兼施”原則,基于數智技術融合打造未來教育新場景,針對教改核心需求組織編寫特色自編教材,形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人才培養創新舉措。三是構建藍圖與展望,以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為依托,借助 AI 技術構建沉浸式教育新場景,建設行業共識、構建專業規范的課程體系,推動中醫藥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教材核心育人功能,以數字化平臺筑牢中醫藥教育發展的核心基石,著力構建智慧教育共同體。
在專題報告環節中,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以《“未來已來”——AI背景下的中醫藥高等教育創新》為題,提出應通過教育理念革新、教學場景重構與培養模式迭代,探索適應智能時代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新路徑,為傳統醫學教育注入數字化轉型動能。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余曙光在《跨界融合·創新驅動:學科交叉視域下中醫藥教材體系的構建思考》報告中強調,要立足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趨勢,創新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兼具傳統根基與時代特征的教材體系,為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提供知識載體支撐。
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段金廒以《中藥學教材建設與學科創新發展實踐》為題,聚焦中藥學教材建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動態更新教材內容、強化產教融合導向、構建立體化資源體系,著力培養具有傳承創新能力的未來接班人。
會議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地執行主任王停主持
在沙龍研討環節,來自各高校及相關單位的專家聚焦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以及 AI 賦能中醫藥教材課程建設新生態主題展開深入研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郭宏偉、河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高維娟、江西中醫藥大學校長朱衛豐、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姚春共同擔任本次沙龍的主持人。
同期舉辦的兩個分會場分別圍繞“薪火中國藥”中藥學教育專用大模型建設以及中醫拔尖創新人才(9年制學生)培養展開深度研討。聯合開發單位成員、專家及學生代表聚焦主題各抒己見。分會場分別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唐志書、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學院副院長侯偉鋒主持。
正式會議前一日,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及中醫藥 AI 課程與教材建設聯盟籌備工作會議于北方易尚會議中心召開。會議圍繞基地建設規劃與聯盟章程細則展開研討,為大會各項議程順利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會議是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強國建設部署的關鍵行動,也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綜合改革的生動實踐。大會主要亮點集中在三大維度。一是,國家級平臺的戰略定位。作為全國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教材建設平臺,基地的成立彰顯了國家對中醫藥教育事業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由王琦院士領銜的高規格學術委員會正式組建,匯聚40位頂尖專家學者,為新時代高質量教材建設筑牢學術根基。二是,產教融合的創新生態與多元參與?!爸嗅t藥AI課程與教材建設聯盟”以“AI賦能、課程創新、教材革新、共享共創”為核心理念,聯合44所中醫藥院校、多家頭部出版機構及150余位來自全國的領導、專家、學生代表,構建起覆蓋教育全鏈條的數字化生態體系。三是,科技賦能的突破性成果。大會重磅發布國內首個中藥學生成式教育大模型“薪火中國藥”1.0版本,以AI技術重構教材研發與應用場景,為智能教材開發、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創新工具,也為AI賦能中醫藥教育科技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本次會議以“守正”為根基,以“創新”為動力,不僅開創了中醫藥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篇章,更向業界傳遞出清晰信號——中醫藥教育正以開放姿態擁抱科技變革,向“智能、共享、高質量”的新時代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