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藥監管科學研究者聯盟(TCM Regulatory Science Coalition,簡稱TCMRSC)工作機制第二次專題工作會議在我校和平街校區召開,會議主題為“基于治未病的中藥新藥研制與監管科學問題探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軍寧,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王瑤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周思源,國家藥典委員會副秘書長馬雙成以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四川省中醫藥醫學轉化中心等大學、科研院所、醫院、企業等3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醫藥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北京中醫藥大學)承辦,我校副校長王停主持會議。
我校黨委書記王瑤琪在致辭中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中醫藥學為主干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擁有國家藥監局中藥監管科學研究院、中醫藥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中藥監管研究專業委員會三位一體的中藥監管科學研究平臺,致力于“打造中藥監管科學研究高地,推進我國藥品監管科學化”,在中藥監管科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北京中醫藥大學將持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加快打造中藥卓越監管體系貢獻力量。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軍寧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藥監管領域取得的成果及TCMRSC的建立背景和重要意義,同時闡述了“治未病”中藥創新藥研發的重要價值。趙軍寧副局長指出:發展中藥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藥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實現科學監管,必須加強監管科學研究。中醫“治未病”理論源遠流長,構成了中醫藥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如何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指導下,突破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建立一系列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工具,研制出更多安全有效的中藥新藥,并且對其進行科學監管,是行業共同關注的問題,需要通過多學科專家學者的交流討論和系統研究提供科學支撐。
會議主題研討第一單元由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中藥民族藥處處長于江泳介紹TCMRSC工作機制及TCMRSC24-1會議情況和成果。中藥監管科學研究者聯盟是中藥監管科學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機制,借助該平臺,管理部門、學術界、產業界聚焦中藥傳承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監管難題,通過公開、平等、深入討論,探索建立中藥監管科學研究轉化新機制,從科學角度為建立中藥監管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標準提供智力支持,促進中藥新藥創制進入快車道。
第二單元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仝小林院士主持,圍繞“基于治未病的中藥新藥研制與監管科學問題探討”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院士、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所長李梢教授分別以《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研發與科學監管》《胃癌“治未病”中藥新藥創制》為題進行主旨發言,分享了“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研發的多元臨床價值及已取得的學術成果。來自國家藥監局相關司和直屬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的代表,以及業界專家代表和企業代表針對“治未病的科學內涵和外延”“治未病類中藥新藥臨床價值及評價方法”以及“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研發中的關鍵問題”等展開了深入交流討論。
我校副校長王停在研討總結中指出,TCMRSC的建立是國家藥監局強化藥品監管科學體系建設的一項探索實踐工作,我們需在政策制定、技術標準、審評審批等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促進中藥監管科學的完善和進步,以保障中藥產業高質量的發展。與此同時,“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的研發需充分重視其臨床價值,同時注重技術創新和科學論證,以確保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動疾病預防和早期干預中藥新藥的研發,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本次會議就“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研發和監管科學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形成多項共識。趙局寧副局長在會議總結中指出,國家藥監局將大力發展中藥監管科學,支持開展“治未病”類中藥新藥的研發,加速其審評審批,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